内部审计活动依照内部审计定义、内部审计道德规范、内部审计属性标准和实务标准进行工作,没有统一的格式要求,因为不单单涉及如推荐答案说的外部审计从事的财务审计工作,还包括经营审计、第三方审计、合规性审计、安全审计等确认工作,还包括内控咨询、培训等非确认咨询服务。
1、进行价值管理。内部审计人员从经济性(最低的成本)、效率(资源的最好利用)、效果(最佳的结果)三方面关注公司的资源使用情况。
2、企业信息系统的审计。通过内部审计判定公司信息系统是否为报表编制提供可靠的信息,是否有有效的内控制度降低错报、漏报的风险。
3、开展项目审计。内部审计对具体特定项目进行审计,例如建立新的信息系统、开设新的生产加工区等。内部审计负责鉴定项目的目标是否能实现,项目是否按计划有效的运行,并从运行项目失败教训中总结经验等。
4、进行内部财务审计。这是内部审计部门传统上的主要工作领域,例行性的检查编制财务报表的财务记录与支持文件,以减少错误与舞弊事件的发生;对财务数据进行趋势分析等。
5、开展经营审计。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对采购、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经营部门开展经营审计,检查与复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出可以进一步提高业绩与改善管理的建议与对策等。
(1) 依据上级部署和本单位具体情况,拟订审计工作计划,报经本单位领导批准后,制订审计方案,进行审计工作。
(2) 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可随时向有关单位和人员提出改进意见。审计终了,应提出审计报告,在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后,报送本单位领导,重要的应同时报送同级国家审计机关。
(3) 对重大审计事项作出的处理决定,须报经本单位领导批准。经批准的处理决定,被审计单位必须执行。
(4) 被审计单位对处理决定如有异议,可在15日内向本单位负责人或上级内部审计机构提出申诉; 对部门内部审计机构的处理决定如有异议,可向部门负责人提出申诉。
单位负责人、上级内部审计机构和部门负责人,应在接到申诉30日内作出处理,对不适当的处理决定予以纠正。申诉期间,原审计处理决定应照常执行。
预算执行监控
系统具自动读取预算系统的功能,根据设定的预算项目和财务数据的对应关系,实现财务数据与预算数据、财务指标与预算数据、预算指标的对比分析和穿透式查询,找出差异的原因,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预警定义,实现多种等级的预警提示。
专项经费监控
通过设定专项经费来源总额和分项金额以及支出总额和分项金额来检查专项经费的来源和支出的执行情况;检查收支执行情况是否存在超支现象,检查专项经费支出是否存在串户和不规范核算情况。
扩展资料:
企业内部审计的一般准则:
1、一般准则是指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及其职权、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资格条件和职业的要求。
2、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应考虑组织性质、规模、内部治理结构以及相关法令的规定,并配备一定数量的内部审计人员。
3、内部审计机构应在其内部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度,并积极了解、参与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4、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专门学识及业务能力,熟悉本组织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并不断通过后续教育来保持这种专业胜任能力。
5、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执行审计业务。
6、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其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参与被审计单位的任何实际经营管理活动。
7、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能以恰当的方式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