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是一个家庭高投入的计划,几乎每个家庭都期望获得高回报。本文用翔实的数据说明,中国的留学生,70%来自工薪家庭,他们更渴望留学带来的巨大回馈。然而事实是,68%的海归月薪低于8000元人民币,远远低于家庭的预期收入,这无疑非常打击家长的信心。由此,我们应该探讨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找到适合孩子留学的策略。
一、70%的留学生来自工薪家庭
来自教育部2019年3月27日发布的数据,2018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66.21万人,比2017年增加了5.37万。其中,自费留学59.63万人。自费留学占总人数90%,这个数字,是从2001年之后,一直保持着如此高的比例。
如此众多的学生留学,难道都是家庭非常殷实吗?
新东方前途出国2018年《中国留学白皮书》公布的数据,2018年有60万中国学生在国外留学,其中留学生父母的职务,普通员工占比41%,中层管理36%,高管23%。普通员工加上中层管理合计77%,基本算是工薪阶层。
这个白皮书还提到留学生父母的学历水平,本科占44.8%,硕士17.7%,博士4.7%,合计67.2%。那么有33.8%的家长是本科以下学历。本科加上本科以下学历合计78.6%,跟前面的77%非常接近,再次证明留学主体是工薪阶层。
图注:数据来自新东方《中国留学白皮书》
由此可见,60万的留学大军里,70%以上来自工薪家庭。
笔者之所以推演这个数据,看起来跟“孩子适合留学”无关,但其中的有三点深意。其一、各个国家都有适合工薪家庭留学的项目,不必为选择泰国留学感觉如何低级,它有其独特优势。其二、家庭经济情况总体不是很宽裕,那就更希望孩子的留学,有好的回报。其三、后面会谈到素质教育跟留学的关系非常紧密,工薪家庭的孩子,素质教育有一定弱势,就更需要素质教育来改变。
二、70%的海归认为留学回报远低于预期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从1978年到2018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585.71万人。其中153.39万人正在国外进行相关阶段的学习和研究,432.32万人已完成学业,365.14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
针对海归的就业情况,“智研咨询”做了调查。本次调查,99%以上为中国籍,90后比例过半数,独生子女比例、未婚比例均超七成。一共收集1821份有效问卷,其中男性占比略高于女性,其中男性占51.7%,女性占48.3%。国籍方面,99.3%的被调查者为中国国籍,0.7%被调查者已获得其他国籍。年龄方面,以80后和90后海归为主,如下图,说明调查对象比较成熟,大部分已工作多年。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这个调查,涉及很多方面,原文有些混乱,咱们从头理清。
第一步,他们留学期间的专业情况。专业跟目前岗位的匹配度,认为非常匹配的仅为16.9%,认为匹配程度一般的为54.5%,认为完全不匹配的占28.6%。根据智联招聘此前发布的《2017年大学生求职指南》数据来看,有38.5%的国内大学生存在与专业不对口的情况。实际上,根据笔者近20年的业内经验,专业不对口的比例至少在70%以上。
第二步,是否做过职业规划。46.3%的海归有非常明确的职业目标,45.9%的海归尚未无清晰规划,7.8%的海归选择“任其发展,不做规划”。从这一组数据来看,调研对象应该是主流发达国家的海归。
第三步,未来期望。在对目前单位所在行业未来十年发展前景的看法上,海归群体整理持乐观态度,认为非常有前景的占27.1%,发展平稳的占32.4%,将会转型升级或洗牌的占19.1%,认为会进一步萎缩的占11.3%,另有10.1%认为说不清。
第四步,现实情况。调查显示,海归的工资分布中,44.8%的海归税后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22.7%的海归税后月收入为6001-8000元,8000-10000元、10001-20000元的海归分别占比13.0%和13.7%,20001元及以上的占比5.8%。所以,针对实际收入,认为高于期望的海归仅为1%,三成海归认为基本符合期望工资,而近七成海归认为远低于期望工资,这说明留学的回报,远远达不到投资期望的收益。
2017年海归税后工资分布情况(元/月)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三、孩子是否适合留学的肤浅分析
我们先看一个学习优秀且到发达国家留学的案例。
某女生本科毕业于国内211名校,IT专业,硕士去英国留学,花费一年半时间拿到了IT硕士学位。回国后求职并不理想,经过多方求证,又去美国读了一个金融方向的MBA。中英美三国名校文凭,这样的学历,在她本人看来,随便进入芝加哥任何一个金融机构,年薪20万美元是没有问题的。但每次去芝加哥市中心那些金融机构面试,人事经理看完简历先是一惊,待到仔细阅读后,就非常惊讶回复:你拥有两个硕士学位,却毫无从业经历?实在是抱歉……
故事的主人公,显然是太看重学历,这是国内本科生容易陷入的一种普遍误区。对于三、四、五线城市普通中学毕业的高中生,家长考虑让其出国的理由,大致如下,而且很多来自网上:
孩子这点分数上不了什么好大学,与其在大学混几年,不如出国碰碰运气。
听说某某国花费不多,给孩子一个机会,家里也有面子。
高考失利,朋友家孩子都留学了,我们也去试试。
听说国外的教育质量发达,留学是条好出路。
只要留学,就能跨级就读好大学,多花钱也值得。
只要留学,孩子就会有巨大转变。
孩子不爱学习,换个环境试试。
孩子从小在身边,独立性太差,留学可以历练一下。
……
正是有上面比较肤浅的考虑,才导致70%以上的留学结果较为失败。无可否认,留学是一条很好的出路,只要抓住了本质并解决掉问题,那就一定能有巨大收获。
虽然留学行业里忽悠型机构有很多,但因为信息时代的发达,大数据越来越多,行业总体是趋于规范的。所以我们继续数据分析。
四、素质教育是留学成功的关键
咱们先来了解天才级学霸留学海外的情况,看看是不是智商、学习能力的问题。
近日,《外滩教育》特约作者方也发表《亚裔天才高分进藤校后,表现却一言难尽……为什么?》,这篇文章很有深度,数万阅读量,因为太长,笔者就做了一个总结,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原文。
文章讲到亚裔父母(根据文中数据,应该包括北美的亚裔和亚洲本土的父母),让孩子从小补课,超前学习,获得优异的学术成绩,进而被美国常春藤学校(美国乃至于世界最优秀的大学联盟)录取,在包括哈佛耶鲁在内的常春藤盟校里,亚裔学生比例高达25%。
但在校期间,有抑郁症状的学生是美国学生的5倍,高达45%;有焦虑症的学生是美国学生的3倍,高达29%。更可怕的是在校期间的自杀率,亚裔学生自杀率是学校平均自杀率的3倍。然后是毕业率,亚裔学生为75%,而常春藤学校平均毕业率是95%。最后就是大家关心的就业,拿大家熟悉的硅谷举例,亚裔占50%,但绝大部分处于经理或专业技术层次,83.3%的最高层工作由白人占领。
那些一路杀到最后,从名校毕业的亚裔学生,为什么没有在工作上继续保持优势呢?答案是:亚裔学生不具备美国主流文化认为的领导力。该文引用专家的观点,认为亚裔孩子普遍专注于学习和考试,在体育和社交方面花费的时间比其他任何族裔都少,由于没有时间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社交生活,亚裔孩子缺乏心理、情绪上的成长体验,不利于培养好的性格和领导力。
而且,作者严厉的指出:在亚裔父母看来,学习成绩才是头等大事。亚裔群体天生的拘谨和内向的性格,在强调热情、自信和坦率的西方文化环境里是个相对的短板,但是,亚裔父母的教育模式又再次强化了这个弱点。
“虎妈”教育获得了巨大成功,但也引发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巨大冲突
我们再来分析普通学生,也能看到是素质教育的缺乏影响了学生的成长。
三、四、五线城市的中学,除了个别一流学校,普通中学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下,应试教育几乎成了学校管理的全部。学校就像一架紧密的高考机器,从学习到生活,各项工作安排到分秒。为了获取哪怕0.1个百分点的升学率提高,学校也会拼尽全力抢时间补课,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奢望。
根据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的研究报告,78.3%的中国普通高中学生平时,每天在校学习时间在8小时以上,这还不包括周末和节假日,而美日几乎不存在这样的情况。繁重的学业扼杀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也是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没有它会大大降低未来发展潜力。
而留学海外,大部分国家都是西式教育,泰国也是,已有132年历史。西式教育的核心,是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考核不仅在期末,还有平时的各种表现。它要求学生会听课,会记笔记,会批判性思维,会自由发表见解,会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小组讨论,公开演讲,积极参加社团,公益活动等等。
想想看,这些要求,孩子在中学里接触过吗?就算是在国内高校里,也不多见。启德教育发布《2019中国学生留学意向调查报告》,在留学适应能力方面,有43.1%的受访者担心留学“作业多,压力大”,有40.4%担心“难以顺利毕业”,还有36.6%担心“不适应教学方法”。
正是看到了中西教育的差异,中国学生留学海外的不适应,早在15年前留学预科兴起之际,留学行业开始提倡“三个过渡”,分别是语言过渡、心理过渡和学术能力过渡。语言过渡,也不单单是外语水平够了就行,还要会实际运用,比如通过假期海外夏令营的方式提高。心理过渡,主要指从心理上、文化上、生活习惯等方面,能够融入海外。而最关键的是学术过渡,除了预科衔接课程(专业课)本身的学术内涵,前面列举的会听课、会演讲等,统统属于学术能力。但国内预科仅仅一年的时间,要在兼顾语言和专业课的基础上,再把这么多能力锻炼出来,对普通学生来说,难度是很大的。
拿破仑说过:“想象力统治世界”。苏格兰大哲学家杜格尔德·斯特华特说:“想象的才能是人类活动最伟大的源泉,也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日本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村修二撰写文章《东亚教育浪费了太多生命》,指出:东亚国家现代的普鲁士教育体制阻碍了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对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害无益,这样的教育制度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浪费年轻人的生命。素质教育之所以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就是因为它有趣味、有内涵,学生因为喜欢而投入,因为感悟而获得精神世界的丰盈,从而弥补应试教育的失衡,强化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最终提升综合素养。
五、让孩子适合留学的科学规划
不得不承认,不论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其在国内的学习,素质教育的欠缺已成事实。要衔接西方教育,需要补齐素质教育这个短板,而且,基本只能在大学学习阶段。
我们常听说某个留学公司服务好,某个高校的国际项目很棒,这里的好和棒,主要是指能把学生顺利送到海外,学生安全入读大学了,服务结束,不再持续提供素质教育服务。而国外的大学更不会提供这种原本应该在中小学阶段就应该完成的教育,所以,教育的重大责任,就落在了专业机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