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贷记账法”,是目前世界大部分国家的通用记账方法,是会计的入门基本功。广大吃瓜群众了解一点“复式记账法”,对管理自身经济事项是大有好处的。今天就来给大家详细讲解下“借贷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的历史
借贷记账法起源于13世纪的意大利,在清朝末期的光绪年间从日本传入中国。意大利银行将吸收的存款记在贷主的名下,叫做“贷”,表示“欠”存款人,即债务。将借出的款项记在借主的名下,称为“借”,表示借款人“欠”银行,即债权。银行在左边记录借出的款项,右边记录吸收的存款,后直接用左“借”右“贷”作为简称进行记录。账户左边为借,右边为贷,这就是借贷这两字的由来。
随着借贷记账法在各行各业的广泛运用,原来仅限于记录债权、债务的“借”、“贷”二字已不能概括经济活动的全部内容。它表示的内容应该包括全部经济活动资金运动变化的来龙去脉,它们逐渐失去了原来字面上的涵义而转为为一种单纯的记账符号,所以“借”和“贷”只是一种记账符号,没有任何意义。
借贷记账法基本原则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左方称为借方,右方称为贷方。所有账户的借方和贷方按相反方向记录增加数和减少数,即一方登记增加额,另一方就登记减少额。
两个等式合并: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通常情况下,资产类,成本类和费用类账户的增加用借,减少用贷表示。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和收入类账户的增加用贷,减少用借表示。
【口诀】资成费,借增贷减;收负所,借减贷增;
会计分录
学会了借贷记账法的原理,还要通过会计分录把它书写出来。会计分录,简称分录,是对每项经济业务列示应借、应贷的账户名称(科目)及其金额的一种记录。会计分录由应借应贷方向、相互对应的科目及其金额三个要素构成。会计分录是借助于记账方法(如: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收付记账法)进行业务处理。
会计分录书写格式是先借后贷,借贷分行,借方在上,贷方在下。贷方的数字和文字要比借方退回2格书写。
举个例子:
购入库存商品一批,以银行存款支付价款2 000元
借:库存商品 2 000
贷:银行存款 2 000
没学过会计的人可能要问“这是啥?”,这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增加:库存商品 2 000
减少:银行存款 2 000
如果还看不明白,再进一步翻译一下: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付了2000元,买了一批库存商品。因此,我们的银行存款减少了2000元,同时库存商品也增加100万。在这个例子里,“借”表示库存商品的增加,“贷”表示银行存款的减少。
[单选题]借贷记账法下分别以""借""、""贷""两个记账符号表示各会计要素的增加或减少,至于""借""表示增加还是""贷""表示增加,则取决于( )。
A、账户的格式
B、账户的名称
C、账户的用途
D、账户的性质与所记录经济内容的性质
正确答案:D
文字解析:
本题考核借贷记账法的特点。借贷记账法下分别以""借""、""贷""两个记账符号表示各会计要素的增加或减少,至于""借""表示增加还是""贷""表示增加,则取决于账户的性质与所记录经济内容的性质。
出纳会计对账一般都是对企业的期末库存现金与银行存款这两个方面的金额数是不是相同的,一般相同金额就没有问题,一旦出现两方金额数不一致就要通过多个方面来查找问题出处,比如检查是否漏算、多记、多算、错算和及时查明更正。
通常出纳会计的对账流程为:账账相对,账实相对,账证相对,账表相对。将对账簿上的有关数据进行核对、核对,以保证账簿记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作为出纳人员需要在每日有业务发生时,把当天已登记的银行存款日记账于现金日记账原始凭证连同“出纳与会计凭证交接单”交给会计核对;
会计则需要根据出纳人家提交的资料分别核对好收支票据的金额、张数、上期余额、本期收支金额以及本期结存余额;
在会计人员核对无误后,还要在“出纳与会计凭证交接单”上签字确认,各持一份,会计留下收支原始凭证妥善保管。
借贷记账法下,编制会计分录的步骤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分析经济业务涉及的是资产(费用、成本)还是权益(收入);
借贷记账法编制会计分录是什么: 是这种格式 借:XXX贷:XXX
1、借;现金 50000 其他货币资金:商业汇票 4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45000 2、借:原材料 30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 应付帐款 20000 3、借:应付帐款 12000 短期借款 20...
在借贷记账法下,会计分录的书写步骤是: 先借后贷,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运用借贷记账法编制会计分录的时候,可以编制多借一贷的分录。 借与贷的形式: 借与贷的对应关系有,单一型和复合型。单一型即“一借一贷”;复合型有“一借多贷”、“多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