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讨论过,为什么都是保险产品,都是买50万,A家公司就要2万+,但B家公司不到1万就能买到?保障还好。不再说了,今天从消费者和市场角度再说说我的看法。
消费习惯
我也是一个消费者,我买东西也会挑三拣四,买东西的渠道也很多,我想买瓶子水,可以去楼下小卖部,也可以去7-11,也可以去家乐福,也在地铁自己贩卖机也能买的到。
说回保险,保险是且只是一种财务保障,但是在大众眼里,买保险,其实也是一种消费,每年要真金白银的交保费,而消费每一个消费者就会有自己的消费习惯,特别是在一个消费者处于信息盲区的领域,尤其是花销比较大的东西,比如买车、买包、买大件家电,我们绝大多数人,通常会干嘛呢???
选大品牌
买保险也会遵循这样的习惯,哪家公司耳熟能详
哪家公司的广告在公交车身上,在地铁灯箱里、哪家公司代理人最多、哪家公司历史最悠久,哪家公司就是大品牌、大公司,值得信赖,哪怕贵一点,人家产品贵应该也是有贵的道理的!(不用销售解释,自己就暗示自己接受高价位的产品了)
所以,它说自己第二没人敢说自己第一的,平安,大陆最早的外资公司友邦保险…自然而然成为了很多客户的首选(当然也还有人保,国寿、太平等等“大”公司),客户自己给了这些公司很高的品牌溢价,因此即使这些公司产品定价高的离谱,大部分客户同样会买单。
ps:这里我想插一句,北京的朋友们,如果你买的是大公司的产品,回家看看自己的保单,有多少在保额那里写了20万,30万的?你们觉得在首都北京,得一个重疾20万?30万够用吗?看病不够,那病治好以后,漫长的康复期的花费呢?不能上班其间的收入损失呢?
来看看大公司花在打广告上的钱有多少?
大众保险基础常识
上面说了大众的消费习惯,很容易被品牌所指引。
下面说说港险
保诚、友邦、安盛这些上百年历史的公司,全球性的保险巨头,在香港市场的保险定价没有像我们这边不同保险公司之间价格差异那么夸张,他们的定价没有比一些本土或者一些中小型险企高得离谱。
为什么呢?因为你会发现,即使国内保险业发展速度突飞猛进,在很多创新领域甚至已经超过香港,但是,我们大陆居民的保险基础知识和常识,和香港居民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香港,你只打“品牌”这张牌,可能是行不通的了,你必须更加注重你的公司产品性价比、增值服务等等,实打实的客户利益,而不是打着“品牌”外号获得客户。随时90后、00后的崛起,更多年轻人,保险意识越来越强,与此同时他们的自学能力也是很强的,自己会通过各种渠道和网络查询各种产品的保障,条款,甚至是公司的偿付能力,计算年金的IRR。如果对面这些消费者,再简单的说公司,聊品牌,是绝对说服不了他们的。
所以,在未来,即使类似平安有再大的利差损的历史包袱,未来随着人们保险常识的增长,自己市场规模的不断被侵蚀,定价大概率会慢慢降下来,更加符合市场发展规律。
那回到刚刚最初的问题,为什么目前平安、友邦这些公司不跟保险经纪公司合作呢?
相信理解了上面两个部分,这里理解就不难了。
目前 ,没有合作基础
大家都知道,目前人身险领域,大陆有近百家保险公司,同类型的产品,不同的公司价格差异最高可以相差150%,上面说过了。
从经纪公司角度来说,宗旨是什么呢?打破市场信息不对称,让市场更透明,为客户提供更适合他们需求的产品。所以经纪公司合作的产品基本都是性价比相对更高的公司,就算现在签约,平安友邦这类公司低性价比的产品一样会卖不出去,如果你还会问我“平安、友邦产品不好吗?” 因为而异,你觉得好就是好,但我觉得是我觉得。你也可以上网搜索相关产品的测评,网络会有精确到具体一条条责任条款,告诉你答案到底好不好。
而从平安、友邦出发,目前市场品牌溢价依旧很高,会有一部分销售认可这个。品牌溢价是商业价值当中最值钱的一个部分之一,有这么高的溢价可以获利,作为商人,为什么要现在让利?
那未来会不会合作呢?大概率,会!
什么时候?当大众对保险基础常识逐步增长,到买保险可以用理性判断的时候;经纪人群体规模逐渐扩大到一定的市场规模,足以撼动传统保险公司决策的时候;保险公司的代理人突破信息封闭,放下身段,不再自卖自夸,更加理性看待不同公司之间的竞争差异的时候…
需要多久?应该不会很久了,顶多就是几年的时间,毕竟,年轻的华夏人寿,天安人寿都已经崛起,老六家险企的阵地正在一步步沦陷~
中国平安,他们的医疗险,已开放了和经纪公司的合作~,“产销分离”这个大趋势,设计产品的就是设计 ,卖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不是要不要接受,而会是不得不接受了~
那对于我们从业者来说,既能帮到人,又能找到更好的自己,谋求长期发展,到底是该选择去目前市场品牌溢价高的保险公司,用品牌去说服客户买单,还是去目前发展势头迅猛,逐渐壮大的经纪公司呢?
选择权在自己手里。这也是我为什么来经纪公司的一个原因,我有情怀,我也知道品牌好,但我更想把适合客户的,推荐给客户。在他们还不够专业的时候,用我自己的专业去帮助他们。把钱花在刀刃上,只为自己买单。非要把梳子卖给和尚的事,我干不来
再说一句挺官方的话,不论是什么渠道,大家都在保险圈里,不要互相踩,互相诋毁,把一池水弄混了,大家都不好过。“客服致上,专业卓越”。
买保险的渠道很多,充分了解各各渠道的优缺点
看的清楚,买的明白,才是硬道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