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理工类全国重点大学。学校是国家首批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大学之一,也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也是参与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大学。学校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等项目,是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成员。...
985工程 | 是 | 211工程 | 是 | 34所自助划线 | 是 | 科研规模 | 研究型|研究1型 | 学校类型 | 理工 |
研招规格 | 研究生院 | 院校隶属 | 中国科学院 | 文学排名 | 138 | 医学排名 | 理学排名 | 3 | |
院校代码 | 哲学排名 | 55 | 综合排名 | 14 | 农学排名 | 法学排名 | 132 | ||
经济学排名 | 84 | 艺术学排名 | 教育学排名 | 80 | 管理学排名 | 39 | 历史学排名 | 51 | |
社会科学排名 | 81 | 自然科学排名 | 8 | 工学排名 | 18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介
学校现有23个学院(含6个科教融合共建学院)、33个系,设有研究生院、生命科学与医学部、信息与智能学部,以及苏州研究院、上海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等。现有2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有数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生物科学、化学共6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共11个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有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8个安徽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中国科大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截至2019年12月共有教学与科研人员2244人,其中教授749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副教授797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目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6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及教学名师50人,青年拔尖人才2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1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含青年)46人。此外,共获批23项基金委创新群体,在全国高校中位列第三。
学校现有11个国家级科研机构、4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6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和3个率先行动机构,62个其他(省、市和所系联合)实验室,基本覆盖我校学科方向。
学校论文发表质量优异,发表SCI论文以及卓越论文数持续增长。SCI论文篇均引用连续8年保持C9高校第一。自然指数国际排名持续上升,2020年的自然指数跃居全球科研机构第八,全球高校第四,国内首位。
学校研究成果先后入选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次,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9次,中国科学十大进展19次,入选次数均居全国高校首位。先后13次入选国际重大进展,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荣登英国物理学会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十大突破榜首。
截至2019年底学校共获得国家三大奖2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21项,科技进步奖5项,技术发明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2000年以来国家自然奖获得项数排名C9高校第四位。
学校建有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类脑智能技术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热安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大尺度火灾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12个国家级科研机构、4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62个院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设专业
管理学 | 管理科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理学 | 应用物理学 生物技术 信息与计算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化学 生物科学 地质学 大气科学 统计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分子科学与工程 地球物理学 地球化学 |
工学 | 材料化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核工程与核技术 安全工程 理论与应用力学 信息安全 软件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测控技术与仪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材料物理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网络工程 环境科学 |
经济学 | 金融学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