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坐落于风景如画的广西首府南宁,是广西办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建设学校、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建设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部区合建”高校。学校入选“一省一校”(Z14)联盟、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等项目。...
985工程 | 211工程 | 是 | 34所自助划线 | 科研规模 | 研究教学型|研教2型 | 学校类型 | 综合 | ||
研招规格 | 研究生院 | 院校隶属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文学排名 | 79 | 医学排名 | 理学排名 | 110 | |
院校代码 | 哲学排名 | 140 | 综合排名 | 108 | 农学排名 | 23 | 法学排名 | 101 | |
经济学排名 | 80 | 艺术学排名 | 教育学排名 | 管理学排名 | 113 | 历史学排名 | |||
社会科学排名 | 129 | 自然科学排名 | 95 | 工学排名 | 76 |
广西大学简介
广西大学坐落于风景如画的广西首府南宁,占地面积2.16万余亩,其中位于扶绥县的广西亚热带农科新城(农林动科研教学实验基地)占地面积16898.3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70多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19.82亿元,馆藏文献总量857万册(含学院资料室),其中印刷型图书392万册(件),电子图书465万册,电子期刊6.5万种,中外文数据库202个。
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哲、经、法、教、文、理、工、农、医、管、艺等11大门类,下设25个学院,有98个本科专业(2018年招生专业71个,其中44个专业按18个大类招生)。学校现有1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2个“部区合建”一流学科群,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和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2007年至今共获得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共62项,获得项目数居地方“211工程”高校前列。其中国家特色专业12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7门,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7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1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7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中心27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15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学校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和一批广西重大科技创新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良种培育中心等。有4个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培育基地”,1个广西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6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学校王丕建教授在牛、猪杂交改良研究上成就显著,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奖,1985年获首届世界水牛会议“科学先驱者”奖;张先程研究员主持的“籼型杂交水稻”项目获1981年国家特等发明奖;卢克焕教授(第二完成人)承担的“牛体外受精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项目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黄日波教授主持的“高活力a-乙酰乳酸脱羧酶的研制与应用”项目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王双飞教授主持的“造纸与发酵典型废水资源化和超低排放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曾建民教授主持的“反重力近终形铸造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获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王巨丰教授主持的“大幅度降低雷击事故率、跳闸率和断线率的喷射气流灭弧防雷间隙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广西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王双飞教授主持的“轻工过程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关键设备及工程化技术集成创新”项目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2015年,梁恩维教授主持的“伽玛射线暴及其余辉的辐射成份和物理起源”项目和石德顺教授主持的“水牛体细胞克隆和干细胞建系关键技术与机理的研究”项目获广西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6年,唐纪良教授主持的“十字花科黑腐病菌Ⅲ型分泌系统调控机理及其效应子研究”项目获广西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学校还紧密结合区域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深化校市、校厅、校地、校企协同创新,大力推进科教融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沈培康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已率先建成年产15吨粉体石墨烯的中试生产线。余克服教授带领研究团队自2014年以来连续对黄岩岛在内的南海诸岛的珊瑚礁进行系统科学考察,获得了大量国内唯一的第一手研究样品,对我国南海及沿海地区保护与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甘蔗育种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选育甘蔗新品种的单位面积产量和含糖量都明显增高。郑皆连院士主持获得2018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第16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获第36届国际桥梁大会(IBC)最高奖——乔治•理查德森奖;梁军林教授、陈宗平教授分别参与获得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赵艳林教授获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王双飞教授主持获得201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一等奖,获2018年度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类特等奖;韦化教授、梅国雄教授分别获广西科技奖技术发明类一等奖、科学技术进步类一等奖;另有21项其他成果获广西科技奖励;凌常荣教授、范祚军教授、谢舜教授等于2018年获得广西第十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2018年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20项,国家社科基金立项19项。“十二五”以来,学校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项,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44项。学校协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南开大学等28家成员单位共同组建了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东盟区域发展研究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中国—东盟研究院入选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和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
广西大学开设专业
管理学 | 物业管理 |
工学 | 轻化工程 能源化学工程 |
理学 | 生物技术 |